中文/EN   


茶博会门票

最新展会信息
   ·    2024中国(深圳)国际秋... 12-12
   ·    第十四届中国(南宁)国际茶... 12-6
   ·    第20届中国(重庆)国际秋... 11-22
   ·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11-16
   ·    2024中国(杭州)国际茶... 11-14
   ·    2024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11-7
   ·    第3届中国(东莞)茶产业博览会 11-1
   ·    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 10-24
   ·    第12中国(青岛)国际茶产... 10-18
   ·    2024中国(郑州)秋季国... 10-11
 
媒体报道
第五届国际茶器设计论坛 中日大咖面对面

发布时间:2017/7/6 15:52:52

    6月30日,在第14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现场,第五届国际茶器设计论坛集齐国内外8位陶艺大师就相关话题展开交流探讨。大咖深度对话,上至人生哲学,下至生活美学,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实在是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小编把论坛全部精华整理奉上,在精彩开始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几位大咖吧~

    主持人:叶娟

    原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出镜记者

    “三十六度五”文化工作室创办人

    王健华

    陶瓷专家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研究馆员

    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江有庭

    知名陶艺大师,1984年开始专攻天目茶碗,代表作品“藏色天目”。

    刘世平

    陶艺工作室

    2009 第二届台湾金壶奖 金奖

    2007 获选为台湾工艺之家

    2003 第十一届台湾工艺设计竞赛 首奖

    1998 第五届日本美浓(MINO)国际陶艺双年展

    1997 葡萄牙阿威罗(AVEIRO)国际陶艺双年展

    中尾郁夫

    日本陶艺大师,自小热衷考古学、古陶瓷,高中毕业后以陶艺为志,专门修习手拉胚技术,薄胎拉胚技术高超。

    小泽章子

    日本独立陶艺坊坊主,大学主修油画,热爱陶艺,曾参与德国传世陶瓷品牌Meissen的陶艺工作,34 岁成立自己的独立陶坊,其作品不受概念的束缚,自由奔放,令人耳目一新。

    三笘修

    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 师从京都陶艺家,擅长“锈迹斑斑”的陶艺风格,用变幻莫测的天然釉料抒写陶器大象无形之美。

    中村丰实

    在日本经营自己的艺廊,同时去日本各地发掘有潜力的创作者介绍到中国来。

    市川孝

    日本陶艺工坊坊主,曾学习雕刻专业,后进入陶艺领域。1999年成立自己的陶艺工坊,作品呈现黑、白、酱色、茶色等自然色彩,器物的分量感和生活感十足,古朴而稚拙,带着自然清新的乡村野趣。

    陶器之能量——来自大地的温度

    墨迹晕染分割线

    叶娟:我当时定这个主题的灵感是源于一次日本旅行,当时是秋天,在一片大森林里,树叶落在地上,阳光洒下来特别温暖,我整个身子趴在地上,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大地的温度和能量,才明白原来它们也是有生命力的,也真正理解了“五体投地”这个词的含义,所以才有了这个议题——陶器,那份来之大地的温度如何承载变幻莫测的时尚。我们请来五位日本陶艺家、一位中国大陆和两位台湾的陶艺家一起来于这样探讨这个议题,相信一定会带给大家有能量、有感悟、有收获的答案。

    中尾郁夫:我在做陶艺作品时,经常会想象着怎样才能让饮茶人觉得这杯茶很可口,我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在作品中体现能量。

    三笘修:我在创作的时候会考虑素材,包括土和温度、热量的关系。就像我们做菜一样,怎么样体现食材最好的食感。我创作过程中也是,会考虑怎样体现出我用的土或釉最美的质感。

    市川孝:我个人非常喜欢喝茶,喝茶是土与水、茶叶与人一种很美的邂逅。我创作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把陶器当做一种介质,把土、水、植物和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简单的元素也是我创作时综合考虑的要素。

    小泽章子:我认为黏土的特质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和形成的过程,每一种粘土的特质都不一样。我制作陶器时,也会根据当时不同得心境和环境,取用不同的黏土,打造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认为陶器是一种结合了各种能量的黏土和创作者当时心境的作品,每次创作都是一次碰撞,都会形成不同效果的作品。

    中村丰实:我的感受是日本的陶器作品,无论是高温烧制,还是低温烧制,各个温度段烧制的作品都会形成不同的美,体现出不同的力量感。我觉得粘土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材质,它与不同温度的火焰碰撞,都能够形成很独特的魅力。

    江有庭:从古自今,陶瓷烧窑就是一个概念,只知道要掌控烧的稳定性,却不知还要掌控烧的变化。什么是掌控烧的稳定性?例如我们要烧十种釉彩,就必须在一种烧法下配十种釉方。但如果说“十种烧法+一种釉方”就能烧出十种釉彩,这就是一种变革!像做菜一样,做十道菜用同一种烹饪方式,势必要用十种不同的食材。但如果只有一种食材,要做出十道菜,那就只能改变烹饪方法,采用煎、煮、炸、炒等,才会有呈现不同的味道。制陶也是同样的道理,“十种釉方+一种烧法”,出来的是一个质感,“一种釉方+十种烧法”出来的质感却有十种,这十种当中可能有一种会有意外突破,所以说要提升陶器的质感,关键在烧法。如果把烧法的变化叫烧艺,是从宋朝开始,真正上升到陶瓷工艺,是从元朝开始。宋朝烧艺变化依赖于自然的变化,窑里的气温没办法掌控,所以一个窑里可能有多种气温变化,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如今我们掌握了一些烧制的原理,能够掌控烧法的变化,是一个时代性的突破,在质感上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刘世平:关于做陶艺,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将艺术跟作品结合,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我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技艺与时空、与体验者的存载器。当我到处看茶山体验如何泡茶,才会考虑用什么材料制作属于这个时代完美的作品,我觉得大家能够接受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就是一种时尚。

    王健华: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国,但陶器并不是我们发明的,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据恩格斯的作品介绍,远古时代人们把木制或竹制的编织框涂上泥巴,意外的森林大火把木头和竹子烧掉了,泥巴变成一个壳,就形成了陶器,但这也没法证实陶器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我国最早的陶器是在1100年前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陶片,据牛津大学的检测,我国使用陶器的下限不晚于11000年,在2万年至11000年之间。陶器的历史远比瓷器悠久,我国最早发现的青瓷是在1800年前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发现的,在没有这些之前,都是凿石头坑装东西的原始野蛮状态,因此,老祖宗发明陶器,对丰富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意义重大。

    陶器之美——源于日常生活

    墨迹晕染分割线

    叶娟:刚才听了几位老师关于陶器来自大地温度的分享。如果说陶器的温度和力量、能量是来自于大地,那么陶器的美应该来自于日常生活。刚才刘老师说作为一个陶艺大师,作品应该跟生活和修行关联。所以接下来我们分享另外一个话题,各位老师在创作陶器过程中,感受和传递跟自己日常生活关联的那种美,听听老师们更精彩的回答。

    中尾郁夫:我认为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就很美,不管是四季的变化,还是像水的流动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变化,都是非常美的存在,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感受这种美,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

    三笘修:我觉得刚才中尾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最美的体现就是在大自然里。大自然为什么美?首先它一个是包罗万物的,让所有的存在非常顺心、非常和谐。其次,大自然有它自己的平衡,让世间万物都能平和相处。我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这两方面,我希望我创作的器具是能够盛各种不同的东西,放在里面不会显得突兀和不和谐,我所追求的美就是包容和平衡的感觉。

    市川孝:我非常同意前面两位的观点,补充一个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美是一种没有浪费、非常简洁的感觉,我的创作也尽量是化繁为简的方向。

    小泽章子:我创作的时候很注重人的五官感受,希望大家看到我的作品时,可能会联想到水的声音或是风的触感等等,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会想象这些触感来进行。

    中村丰实:因为我自己不是陶艺作者,但我开艺廊。所以我选择陶艺作者作品时会关注几点:第一,作品材质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二,作品的包容性;第三,看到作品之后触发的感受或领悟,能够引起使用者的共鸣,做好这三点,我觉得就是非常好的作品。

    江有庭:烧制陶艺,是质感和能量转换的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人的意识干涉的艺术,是一种“无为法”艺术。如果把做菜比喻成艺术创作,选择材料是艺术创作的开始,炒菜就像舞蹈,声音就像音乐,但是让菜熟是火的力量不是人意识的力量。烧陶艺,不要像创作一样,脑筋要有意识的传达,所以不用伤脑筋,也不像工艺领域里要巧功细功,它是不伤心不伤神的工作,随时可以做也随时可以不做,因为没有创作的乐趣,不会上瘾,跟其他的工作性质不一样。

    刘世平:透过自己生命的美好,去体验各式各样的音乐、美食还有情感。浸润在文化的氛围里,通过我们的双手创造出一件作品来,这件作品能够流传很久,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我的感受。

    陶器与时尚——何去何从?

    墨迹晕染分割线

    叶娟:我们这次论坛有一个关键词——时尚。刘老师说有很多人觉得无论是茶艺还是陶艺,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渠道,跟时尚好像离得很远,但他觉得应该跟时尚结合起来。我理解与其说是时尚,不如说是跟大家没有距离感,尤其是跟当下的80后、90后,让他们觉得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陶器有一种亲近感。对于这个话题,我们想问问各位老师,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看待时尚的?

    中尾郁夫:我认为我们作为连接古代与未来的中间传承人,我们有继承传统和引导年青一代的使命和责任,在创作过程中也是,所以我在创作之余,也会经常参加各种茶会,像日本京都建仁寺举办的传统仪式非常严格的茶会,同时也会和年轻的创作家做一些现代简约的茶会。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茶会,思索未来茶器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与现实或当代结合的要点。

    三笘修:首先说我对流行的理解,我认为现代社会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快,而且信息非常多,有可能今天我们看到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到明天对于美的理解。我觉得一味追求流行,肯定跟不上脚步。可能今天的时尚明天就已经过时了,所以我在创作中通常不会追求所谓的现代流行的东西,尽量不去主张自己的个性,因为自己的感受也是有一定局限的,而是注重器物本身有共性的功能角度出发。每一个使用者都会有自己对于美和时尚的理解,在使用器物时会有不同的用法和感受,所以我基本上把大家想象中的审美情趣作为方向去制作一个器物。

    市川孝:我觉得还是要多听、多看,不要局限自己,去看古代的东西,也去看现在各种不同流派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自己的本心去体会。当看到一个让我感觉到很放松、舒适和有趣的作品时,我可能会抓住这种灵感去创作。

    小泽章子: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是太追求流行的元素,更多是追究本质或者器物本身需要具备的基本特性,但并不代表我活在过去的时代,我的作品也会有一些现代元素的体现。比如日常接触到新的信息,我也会有自己对当下的理解。在此技术上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创作。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出去游山玩水,更多是通过阅读来了解现代的一些东西,我喜欢阅读关于宇宙和各个民族特色方面的书,也希望通阅读把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得更加深入。

    中村丰实:我跟李老师认识大概是十年前,当时李老师去日本探访日本当代陶艺作品和老器物。我在李老师的茶会上,经常看见他用一些老茶器,同时也有新作品,他会把平衡掌握得非常好,让它们在一个茶会上很平和地存在,不会觉得哪个是非常突兀的,在这个茶席里感觉它们很自然,我觉得时尚是古代和现代、流行和传统有机平衡的结合。

    江有庭:我的工作其实跟时尚不相关,如果有时尚,也只能说是遥远的时尚。因为烧天目,质感的呈现只能配合最单纯的型,最简单的功,完全建立在人的本能感受,不因时空的关系而有转变。我一个人在山上,最不知道时尚是什么。一个纯粹质感的呈现和美的感受,不会因为时尚而变化,我烧天目三十几年,我不做别人要的东西,我只做我要做的东西。

    刘世平:我觉得时尚是一种状态,一个美的器物、美的事物和美的使用方法,当大家都能接受的时候,它自然就成为一种时尚。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状态,我自己也不是太了解,但我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实现。新的器物可以很时尚地用,古物新用也是一种时尚的表现。

    陶器如何引领和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墨迹晕染分割线

    叶娟:谢谢各位老师。刚才讨论了三个问题,关于陶艺来自大地的温度和能量,来自于日常的美以及如何跟时尚结合。今天论坛的最后一个问题——陶器如何跟大家的生活方式关联?我想每一位陶艺师都有一个使命,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引领和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是瓷器的古都,自古对瓷器、紫砂、木器有亲近感,但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对陶艺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做过一份调查,很多80、90后说更喜欢陶艺,喜欢陶艺的粗犷和朴实,用起来没有压力感。这种喜欢意味着全世界的陶艺大师有了更大的创作市场和空间。接下来请大家谈谈如何通过创作引领和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中尾郁夫: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我觉得年轻人通过使用各种陶制的食器、茶器,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生活的美,成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家,这跟以前中国的文人精神很像。做一个生活艺术家,一方面会提高大家的生活趣味,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人与人、国与国的交流。

    三笘修:我在中国销售作品时,会经常会和中国客户有交流,他们说用我的作品会感觉自己很放松,而且整个状态很轻松。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要做出一种很朴素的感觉。但大家现在都喜欢这种感觉,可能是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陶器能够让他们放松紧绷的神经,去体会当下生活的美,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希望未来能够持续带给大家安心、放松的感觉。

    市川孝:我受中国宋代的斗茶图影响很深,它反映的是在大山里依山伴水,大家悠闲地品茶交流。所以,我在日本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拉着自己的茶车走街串巷,给不相识的路人奉茶。他们有些是不喜欢茶、不了解茶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始喜欢上茶,慢慢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现更多变化,找到更多的乐趣。我觉得通过茶器或者茶会,能够给不了解茶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变化,让他们体会到茶的乐趣,是非常难得的。

    小泽章子: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让大家有一个面对自己内心的时间,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大家可能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现在是什么状态,未来想变成什么状态。我觉得人的各种感受也很难得,比如高兴、悲哀或者喜悦。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使用者了解自己内心状态,同时想一想今后想变成什么样子,或要改善哪一点,能够把生活节奏放慢下来,更好地提升自己,这是我所希望能够带给大家的一些变化。

    中村丰实:我在艺廊的时候,经常会有客人跟我说,他们买这个作品回去不是因为它很流行,把它作为装饰点缀摆放在家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用它。食器用来放各种料理,茶器用来喝茶,改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家缓慢发生的转变。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让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或者提升自己日常生活的状态,慢慢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江有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喝水喝茶,找到一个你可以用一辈子的杯子,是很重要的事。因为你可以用它一辈子,用的时候一定会进入安静的状态。人的状态就像一缸水,很浊,艺术文化就要让它变干净。但现在的艺术是很多水,投入很多东西,甚至拿着棒子搅拌,干净不了。陶瓷的使用,不会给你输入各种信息,如同一缸静止不动的水,安静下来的人敏感力会提升,观察力会变强,你会想想人生是什么,自己是什么。有一天如果认知能打破时间、空间,才知道人生的意义,要从哪边着手。人生的意义就是你来到世界之前的状态和离开时的状态,加起来比来的时候更好,带得走的才算,带不走的不算。它像我们念书一样,你入学前的程度跟毕业以后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念书的意义就带走了。人如果没有打破认知的时空限制,所有的概念就会框住在一个范围内,你的世界就在这个范围内,这叫井底之蛙,你以为你认知的时间、空间之外是不存在的,那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刘世平:我个人对陶的认知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种材质烧制的温度不同,透水和透气性都会不同。所以我们拿到一种材料后,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抓住最理想的状态来挑选最适合制作茶器的材质,再融入我自己认知的美好加注在作品上,延续我对这个时代的感知与情感。

    叶娟:非常感谢八位老师的分享,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一个号上午。最后借用江老师的一句话“陶器是关于能量的艺术”以及刘老师“应该过好生活”的观点来结束今天的论坛,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大家!

    至此,第五届国际茶器设计论坛圆满结束,看完是不是顿觉知识面暴涨?没错,要的就是这效果!

上一篇: 喜茶推出社交礼品卡“喜茶心意” 现在你能微信请朋友喝茶了

下一篇: 盛会将启,华巨臣第4届太原茶博会7月14日开幕!


版权所有: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7076310号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