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赋能、科技融合、渠道变革!未来茶发展趋势论坛在杭州举办!
5月23日,"未来茶发展趋势论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现场圆满举办!本次活动荟聚茶产区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学者、茶企决策人以及跨界精英等多方代表人物,以"文化自信·生态重构·智联寰宇"为主题,共探茶产业破局路径。
出席嘉宾
俞逸敏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肖伟群 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茶产业链副链长
王岳飞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吴锡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AI应用中心主任
罗 芸 盒马(浙江)副总经理、杭州市新零售协会执行会长
洪青羽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发展战略研究与文化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团队博士后
赖晓东 茶行业媒体联盟2024年轮值主席、《中国茶商业白皮书》总编辑、说茶传媒创始人兼CEO
周宗佑 福建泰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鼎白茶协会常务副会长
严 杰 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中心食品部负责人
佤 力 天猫超市茗茶负责人
胡林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
兆 濂 淘天集团茶行业运营总监
肖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马玉平 青海省茶行业协会会长
会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俞逸敏首先发表讲话。他表示,茶叶是浙江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历史经典产业,多年来,浙江始终以“三茶统筹”为引领,持续巩固领先优势。他强调,面对产业格局、消费需求、技术变革三重挑战,浙江确立三大发展路径:文化引领方面,构建"龙井茶+"品牌矩阵,推动茶文化全链条出海;产业升级方面,打造多茶类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发展"茶园+"新业态;科技驱动方面,推进种业振兴与数字化改造,开发新式茶产品。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和品牌运营,着力构建茶产业新生态体系,巩固国际竞争优势,引领全球茶业发展风向标。
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茶产业链副链长肖伟群在讲话中阐述了安化县茶产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路径。首先,强调守正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非遗制茶技艺,在传承千年茶脉的同时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其次,注重科技与人文协同,联合科研机构突破茶树良种选育等技术瓶颈,建设智慧茶园,并融入梅山文化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实现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平衡。第三,坚持生态共荣理念,推行“茶林共生”立体种植模式,构建生态链,将茶园转化为生态屏障,践行绿色发展。他指出,茶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与生态保护的多重使命,需多方协作开拓新局。
主题演讲
解码行业转型核心路径
01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AI应用中心主任吴锡端以《从茶园到茶杯:AI 如何重塑茶产业生态》为主题,系统性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种植、加工、品控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强调数字化转型对全产业链的重构价值。他指出,在茶叶生产领域,技术创新已渗透全产业链。自动化采摘机器人配合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从土壤分析到病虫害预警的精准农业管理;区块链溯源技术保障品质透明度的同时,大数据驱动的市场预测模型能精准捕捉消费趋势,使帮助茶企开展个性化产品研发和精准营销。
他强调,AI时代,茶将成为人类文明的诗意容器,人在数据洪流中的精神氧舱,因为喝茶和简单解渴的饮料不一样。未来,浙江大学AI应用中心将着力培养精通AI技术与茶叶知识的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创新;开发智能分级系统和产业大数据平台,促进科技企业与茶企合作,共享资源,加速AI技术在茶叶全产业链的落地与应用。
0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发展战略研究与文化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团队博士后洪青羽以《文化自信驱动茶业双循环,跨境出海的战略窗口期》为主题,提出“以茶文化输出驱动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的战略构想,指明跨境出海的历史机遇。他指出,根据研究表明,在出口模式上,四种跨境电商模式(1210、9610、9710、9810)各具特点,核心差异体现在税收政策、物流效率与企业规模适配性上,茶企需根据自身资源选择最优路径。
针对茶企破局策略,他指出,B端需聚焦商机转化率高的新兴市场(如阿联酋、南非),精准投放流量提升转化;C端新入局者可瞄准细分品类(如有机减肥茶、鲜味茶),以10-40美元中高端定价避开头部竞争,同时借力TikTok短视频与直播实现精准触达。他强调,中国茶业需通过文化自信与跨境电商双轮驱动,从“供应链输出”转向“品牌价值输出”,把握东南亚、欧美市场的结构性机遇,在健康化、功能化趋势中实现产业升级。这一过程中,产品差异化、精准市场定位、有效的营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破局关键。
03
盒马(浙江)副总经理、杭州市新零售协会执行会长罗芸以《茶叶的商超突围战:效率、透明与年轻化的三重变革》为主题,分享商超渠道如何通过效率提升、透明化管理及年轻化营销,助力茶叶突破传统销售场景。她指出,茶叶市场正经历效率提升、供应链透明、年轻化转型三大变革。消费者偏好转向高性价比与健康养生,同时年轻群体崛起,推动茶叶消费从礼品转向日常“口粮化”。
盒补补(盒马旗下品牌)以“中西融养”为核心战略,整合中式滋补与西式保健品,推出Acarer膳食营养系列与原叶茶,覆盖多样化健康需求。其成功关键在于:供应链革新。源头直采,砍掉中间商,确保品质与价格优势;精准客群匹配。瞄准中产及富裕群体,依托盒马用户基础与品牌信任,覆盖从高端礼盒到平价口粮茶的全场景需求;节日与季节性策略。春节原叶茶销量增长9倍,春茶分批次上架,兼顾新鲜度与市场热度。她强调,未来茶行业将以供应链效率与透明化保障性价比,通过产品创新(养生+口粮化)和场景拓展(节日+日常)吸引年轻群体,实现传统茶业的突围增长。
跨界对话
共探茶业增长破局之道
聚焦茶产业突破传统增长瓶颈期的创新战略,解析连锁商超与茶叶产区的深度协同模式,本次论坛特别打造圆桌对话环节,特邀茶行业媒体联盟2024年轮值主席、《中国茶商业白皮书》总编辑、说茶传媒创始人兼CEO 赖晓东主持对话。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王岳飞,福建泰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鼎白茶协会常务副会长 周宗佑,盒马(浙江)副总经理、杭州市新零售协会执行会长 罗芸,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中心食品部负责人 严杰,天猫超市茗茶负责人 佤力,以《茶业增长第二曲线:连锁商超赋能产区的渠道革新路径》为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从传统茶企的经营实践看茶叶的流通渠道,福建泰美茶业董事长周宗佑强调,茶叶产业营销模式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传统茶城和招商加盟模式已显疲态。前者因环境杂乱、价格混乱被消费者淘汰,后者因加盟费高企、管理成本攀升失去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新型流通渠道——电商与商超构成产业发展的第二曲线,其中商超渠道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运营效率高、价格透明度强、年轻客群触达精准。
商超经营茶叶的成功要素包含四大关键:开辟独立展销专区(100-200㎡)、打造自有品牌与头部供应链合作、全品类覆盖(含茶具配套)、设置体验式品鉴空间。参照胖东来200㎡茶叶专柜年销6.1亿的案例,商超渠道有望重构3400亿茶叶市场格局,通过场景化营销激活消费潜力,这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浙江大学王岳飞教授分享了中国茶产业的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中国茶消费进入黄金时代,人均茶叶消费量从1996年的250克跃升至当前2公斤,预计2024年达4斤,总量突破万亿规模,已超越酒类行业;其次,中国茶产业支撑着全国3000万茶农生计,虽面临阶段性供过于求,但潜在消费群体庞大,仅5亿人日常饮茶,市场增长空间显著;最后,茶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茶叶产量占全球半数,产业规模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针对年轻人消费趋势,王岳飞教授指出: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养生与产品创新,青睐"药食同源"类茶衍生品(如茶叶面膜),追求"朋克养生"理念。超市渠道因其场景优势,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扫码溯源)满足年轻人对产品透明度的需求,同时提供便捷的即买即用体验。相比传统渠道,年轻群体更倾向选择具有科技赋能、功能明确且符合快节奏生活的茶产品。他呼吁行业立足实验室技术转化,开发符合新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超市等现代渠道触达年轻群体,共同推动"全民饮茶"的产业愿景。
在商超选品与供应链优化方面,杭州联华华商集团严杰指出三点核心策略:一是透明化选品与数字化赋能。面对多渠道竞争,联华通过数字化转型重构消费者信任体系。与甲骨文公司合作搭建透明供应链平台,将茶叶产地信息、种植过程、生长周期等全链路数据可视化,使消费者可追溯产品源头,直观判断茶叶品质与新鲜度。同时公开成本结构与利润空间,以"合理利润+品质保障"建立消费信任,提升复购率。二是产地优先战略。坚持"核心产地即核心竞争力"理念,认为中国茶产区的自然禀赋比品牌更具市场价值。通过深度绑定优质茶农基地,建立原产地直供体系,确保商品本质优势。品牌在此过程中承担赋能角色,为产地注入文化故事与标准化管理,帮助茶农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服务导向的渠道革新。践行"东南精神",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重构零售场景。线下强化茶叶品鉴、文化体验等增值服务,线上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所见即所得"的便捷购买。通过全球选品与快速响应机制,将优质茶叶高效触达消费者,构建"品质+效率"的双重竞争优势。
针对“盒马商超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挖掘茶叶消费的新的场景?”这个问题,盒马(浙江)副总经理罗芸表示,盒马作为阿里巴巴旗下新零售品牌,依托大数据能力与400余家门店的消费场景,在挖掘茶叶消费新趋势方面形成独特方法论。其核心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户画像深度解析,基于复购率高的黏性用户数据(2023年营收预计破千亿),精准捕捉年轻群体及女性用户的茶饮偏好,动态调整产品线;二是打造精准市场匹配的爆款产品,如月销百万的"武夷茶礼"并非追求极致品质,而是通过消费数据分析找到性价比、品质与价格的黄金平衡点;三是重构产业协作模式,前端发挥渠道洞察与用户连接优势,后端联合茶农专注生产,通过供应链优化形成"数据分析-产品开发-源头生产-精准销售"的闭环,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带动上游茶农增收。这种数据驱动的C2M模式,既突破传统茶行业与新兴消费群体的隔阂,又通过产业链分工实现效率提升,为新消费时代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天猫超市茗茶负责人佤力分享了平台在茶叶领域的核心策略与创新实践。天猫超市依托全国26仓的物流体系,实现次日达的配送时效(部分一二线城市),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满足消费者对紧急用茶场景(如会客)的需求。平台以"原产地好茶"为核心定位,严格把控茶叶品质,聚焦原产地工厂、品牌及原料的筛选,通过用户复购和物流体验提升单品销量。礼盒产品是核心销售方向,占比达60%,节日期间(如中秋、年货节)提升至75%。平台已与八马、小罐茶、正山堂等知名品牌合作,通过精准选品、备货优化、站内活动及商业化投流打造爆款。典型案例包括年货节期间八马金骏眉礼盒、狮井龙井双瓷罐礼盒等百万级单品,验证了"品质先行+精准运营"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天猫在茶叶领域持续创新,如通过"一品一码"溯源专区强化产品可信度,拓展新茶饮延伸品类,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整体策略以品质把控为基础,结合平台物流与流量优势,推动原产地优质茶叶的品牌化发展。
本次深度对话表明,茶业未来需构建“产区+商超+科技”的协同生态,解决“动销差”“品牌弱”“利润薄”三大痛点,目标是将茶叶从“礼品”属性回归日常消费场景,并推动区域特产走向全球化市场。连锁商超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产区升级的关键赋能者,需通过多方协作探索创新路径,共同书写茶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趋势发布
把脉产业发展未来风向
论坛现场首发两项行业“风向标”成果。《2025春茶指数报告》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茶龙冠总经理姜爱芹通过视频形式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林英现场发布。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茶龙冠总经理 姜爱芹通过视频形式发布《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林英现场发布《报告》
杭州指数报告由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指导、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承办,中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与编制。指数数据采集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完成,包含118个茶叶主产县和19个产地批发市场。详情请点击链接查看:聚焦!“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2025)”正式发布
淘天集团茶行业运营总监兆濂发布《2025年淘宝天猫全渠道茶叶产业趋势洞察报告》并从“茶行业宏观发展动态、天猫茶叶这些年发展的情况,淘宝天猫茶行业消费趋势、淘宝天猫茶行业营销趋势”四个层面给予解读,为品牌精准触达消费群体提供策略参考。
▲淘天集团茶行业运营总监兆濂发布《2025年淘宝天猫全渠道茶叶产业趋势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茶行业在2024年呈现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中国茶产业覆盖3000万茶农和20余个产茶省份,市场规模超万亿,但近年来整体消费承压,品牌国际化进程仍需突破原料出口为主的现状。淘宝天猫作为核心线上交易平台,茶叶销售稳中有增,2024年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新用户扩容、订单量提升及直播内容带动。头部品牌如八马、狮峰等保持30%以上增速,特色小品类如凤凰单丛异军突起,区域市场中陕西以121%的线上增速成为黑马,福建、浙江等传统产茶大省仍占据主导地位。平台优势体现在品类丰富度(覆盖6.7万国产品牌)、品质保障体系及价格对比便利性,吸引98%的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
消费市场呈现显著代际分化:30-49岁熟龄男性贡献超55%成交额,偏好健康属性与文化底蕴,消费场景集中于会客、收藏及礼赠;年轻群体(30岁以下)加速渗透,职场办公、熬夜追剧等新场景催生冷泡茶、DIY茶饮需求,决策更关注包装颜值与新奇口味,如“鸭屎香”单丛因新茶饮联动实现搜索量激增。品类结构上,原叶茶以77%的消费占比主导市场,绿茶、乌龙茶、普洱为核心品类,而袋泡茶虽覆盖65%消费人群但客单价较低。品牌化与非遗传承成为增长双引擎,八马等品牌通过百万级会员体系构建长效经营,新茶饮品牌如喜茶、茶颜悦色加速布局线上茶包市场,联名IP礼盒(敦煌、博物馆等)在教师节、婚庆等新兴社交场景中表现亮眼。
平台营销策略深度绑定消费趋势,全年节奏覆盖春茶预售、冷泡茶季、中秋礼赠及年货节等时令节点,618/双11大促通过“超级货盘”策略实现单品销量10-20倍爆发。收藏茶领域呈现去金融化转向,生肖定制茶、年份老茶等兼具消费属性与情感价值的产品崛起,体现从保值投资到文化传承的消费理念升级。数据显示,非遗元素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结合显著提升年轻群体接受度,如西湖龙井博物馆联名礼盒通过文化赋能在春茶季成功破圈。这一系列变化揭示出中国茶产业正从传统农产品向文化消费品、社交货币及健康生活方式载体加速转型。
本次论坛通过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多维解决方案。随着文化赋能、科技融合与渠道变革的持续推进,中国茶业全球化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未来,这片东方树叶必将焕发新生,在世界舞台续写“中国茶”的传奇篇章。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持续至5月25日
长按领票,解锁更多精彩活动
组织单位
- 主办单位 -
杭州华巨臣西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大会合作单位 -
大会指定用水/农夫山泉
大会指定物流/京东快递